2025年3月26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刘利教授应我院邀请,在四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既然’‘如果’的关系及其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陈凌教授主持,吸引了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师生共计80余人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陈凌教授对刘利教授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刘利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讲座中,刘利教授从历时语料中“既然”“如果”不易区分这一问题入手,在概述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相关语料,发现“既然”和“如果”在合适的语境条件下可以互换的语言事实。随后,通过跨语言的比较,进一步论证了这一事实。此外,刘利教授还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对“既然”“因为”“如果”三个词进行了比较,指出在句法上“既然”与“如果”存在高度一致性,而与“因为”存在明显的对立性;在语义上“既然”和“如果”语义分布基本一致。基于此,可以得出作为复句,“既然”与“如果”是一类,而与“因为”不同类的结论。
讲座临近尾声,刘教授还就语言学论文的写作向在座师生提供了几点建议:1.要从语言事实出发,将语言事实放在第一位;2.要有理论意识;3.要有跨语言观念;4.任何结论都有相对性,要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5.分析要精细,论证要严谨,能够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互动环节,刘利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结束后,陈凌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我院师生应学习刘利教授“见微知著”的研究能力——既要有宏观视野的学术格局,又要具备抽丝剥茧的探究能力,不断提升学术素养,推动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