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名单,我院有三项成果在名单之列,其中傅修延教授著作《听觉叙事研究》获三等奖,陶水平教授著作《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获三等奖,詹冬华教授论文《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获三等奖。
傅修延教授撰写的《听觉叙事研究》2021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曾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成果的主要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次从感官倚重角度阐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二是首次从感知角度分析中西结构观念的形成原因;三是首次从学理角度推翻了对中国小说非线性结构的訾议;四是在话语创新上,通过移植、吸收和熔铸等手段,在研究中引入了一大批与听觉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范畴。傅修延教授为第三次获此类奖项,其中,《中国叙事学》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陶水平教授撰写《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对“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思想谱系、发展历程、理论构型、批评实践及借鉴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科研与教学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中,对文化研究的早期渊源、对伯明翰学派三大领军人物、对文化研究的全球播撒和后现代转向、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对文化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学术前瞻等问题的研究,为本书用力最勤之处。该著出版后,暨南大学蒋述卓、扬州大学姚文放、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等知名学者撰文进行评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詹冬华教授撰写的论文《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曾获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该成果理论价值为由早期空间观下贯到艺术形式创构以及形式美问题,路径合理清晰,为形式美的诞生提供了可信的背景,对当代艺术创造及审美鉴赏具有一定的理论镜鉴作用。该成果社会价值为运用美学、考古学和海外汉学的成果,将话题进行横向分析,对于重新评价中国艺术形式具有建设性意义,为中西艺术及美学对话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话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三年评选一次,是教育部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而设立的重要奖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被认为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
近年来,学院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及省委、省政府、学校有关建设社科强省战略,不断健全完善学院人文社科领域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努力加强团队协作,全面提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文学院将进一步坚持科研兴院、学术强院、人才立院的办学方针,鼓励科研创新,优化科研管理,加强科研服务,提高科研产出,为学院学术进步、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院“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