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领导风采
  • 院设机构
党建工作
  • 工作动态
  • 文件通知
  • 入党导航
  • 工会工作
    • 组织机构
    • 工会文件
    • 教工风采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本科教育
    • 专业介绍及就业介绍
  • 研究生教育
    • 江西师范大学学位与研...
    • 研究生招生
    • 研究生培养
    • 文件下载
科学研究
人事工作
  • 师资概况
  • 人事工作通知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学生组织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图书资料
  • 资料室概况
  • 现刊杂志目录
  • 书库部分目录
校友风采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詹艾斌院长寄语2019届毕业生
发布时间: 2019-06-24 浏览次数: 1326

詹艾斌院长寄语2019届毕业生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校几年间,你们以持续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美好挚爱坚韧者。在给大家“点赞”的同时,我也要说,成就的取得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你们自身的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它是主观因素,是社会个体的主体性得以自觉确认的基本体现;然而,同时也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任何成就的取得存在于当前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持续增进这一总体语境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来看待问题,我们就具备了基本的辩证思维倾向,其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格局和眼力。这种格局、眼力和思维的获得,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从今天起,大家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它比在校的求学时光更为漫长,更为紧要,更具有塑造力,因而也就更为值得期待。未来,你们应该成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属性的人?在临别时刻,我想就这一问题简要地谈谈几点思考。

国家意识,时代使命。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为积极,也是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确立明确的国家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总书记殷切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的,一方面是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另一方面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行走”中的音符,是生长中的力量,其建构的是新时代国家形象,讲述的是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的是新时代中国声音。

浸润传统,以文化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焕发出其持久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印记。《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明确的是,中国的民族脊梁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化育而成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理应自觉汲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滋养与浸润内在精神,塑造自身的中华文化品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文化血脉,做坚定的民族文化的认同者、承继者、发扬光大者。民族文化塑造着“大写”的人,一代“诗圣”杜甫,“穷年忧黎元”,这是一个现实型诗人道德文章及其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在“百舸争流”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同样需要积极伸张“关注万家灯火”的社会情怀,壮大自身的公共理性。

全球视野,“美美与共”。今天的世界,早已是一个“地球村”。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自觉确立全球视野,积极因应这种世界性机遇和挑战。其实,国内不少大学也已经将学生国际视野的确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经济的全球化引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并不是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而是多元、多民族文化的共存与“共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师范底色,厚植德性。我们很骄傲,我们是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在历史中走来,步履笃定而坚实。明年,我们就将迎来80年校庆。师范大学以培养人民教师为基本职责,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毕业后不做教师,但学校的师范底色依然为你们的专业成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师范的底色是什么?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根本上在于“高”、“正”二字。“学高”并不能孤立存在,其背后有一个“德”字。“德高”是“学高”的基石,或者说支撑,而“正”则更直接表现为一种伦理规范。这样来看,我们说,师范人尤为需要确认并标举德性培育的重要性。德性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一个时代臻于最佳状态的品质,其是养成的,也是可以持续增进和根植的。厚植德性,是师范人永恒的价值追求,这样,我们也就可以做一个个拥有诗意人生与有趣灵魂的人,倾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响。

同学们,在这“转身”之际,我期望你们能够时刻铭记“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长久保持师范人的本色,弘扬师大精神,铸造师大魂魄,在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以有限的生命追寻无限的可能。如是,我们也就可以在师大笑着说再见,青春不散。祝愿你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明确方向,真抓实干,灵魂碰撞,精神飞翔,向着光,创造光!

如是,我们的生命也就会因德性的焕发而光亮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