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勇教授来我院作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乡土写作与底层叙事”的讲座。讲座由王龙洋教授主持。江腊生教授以及文学院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徐勇教授首先围绕“底层文学命名”和“是不是所有描写底层苦难的都属于底层文学”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在对“十七”年和 “八十年代”文学的苦难叙事进行了区分后,徐勇教授认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底层苦难叙事只有受难者,没有施害者,因为,跨国资本模糊了施害者。因此,底层文学不能等同于新左翼文学。
徐勇教授在对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及其他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解读基础上,分析出文学底层苦难的原因是全球化化背景下空间上城乡等级分布的差序格局引发了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具有更密集的资源以及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底层人民的单向流动。
徐勇教授认为,在全球化化背景下,不同的“时间”带来的是生活节奏的不同以及深层次的身份认同危机。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底层人民如何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这应该是当下作家写作应该思考的问题。他提出作家应该关注现实,而不是站在“飘窗”之上,因为现实永远比文学更有想象力。
徐勇教授的演讲以问题意识来贯穿,从提出问题出发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在场的研究生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性。演讲中,徐勇教授金句迭出,观点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同学们纷纷表示从此次的讲座中获益良多,对自己的论文写作以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文/孙兴芳,图/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