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2日,法国著名政治学家、巴黎笛卡尔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伊夫-夏尔·扎尔卡(Yves-Charles Zarka)应邀来我院访问并作学术交流与文化考察。 伊夫-夏尔·扎尔卡教授是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的重要级研究学者,现为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巴黎第五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创立并领导笛卡尔大学的“哲学、认识论和政治”研究中心(PHILéPOL),并长期担任主任职务。 11月20日,扎尔卡教授在学院大会议室作了题为“霍布斯哲学中的敌人概念”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戴训超院长主持。文学院、政法学院、外语学院及学校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等院所近百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扎尔卡教授选择“敌人”概念,是为了追问这个概念是否与政治的概念相互关联。为此必须追溯霍布斯对“敌人”概念的定义,并考察他对敌对关系能否克服的看法。教授认为这正是霍布斯总结英国内战时期而写作西方政治思想代表作《利维坦》的动机:敌人是怎样突然出现的呢?为什么人类要投入到致死的斗争和战争中去?怎样才能走出战争? 接着,扎尔卡教授分析了霍布斯定义“敌人”概念的四个规定性。1.敌人总是处在关系动态之中的。霍布斯将敌人去自然化、去实体化和去历史化了。2.和国家存在一起来考察时,我们发现敌人分为内敌和外敌两种。主权国家往往致力于控制内战根源,却任由国际冲突不断。3.敌对关系可以是理性或非理性的。在战争的三个原因竞争、怀疑和荣耀中,前两个旨在满足自我保存的欲望,因此是理性的,第三个则是非理性的原因。4.国家政治不能完全根除敌人。因此敌人总是困扰政治的形象之一。不过政治总是规定一种艺术来弱化敌对关系,政治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各种举措来对战争下最后通牒,即必须走出战争。 同时,扎尔卡教授力图指出卡尔·施密特对霍布斯研究的三大误区。1.施密特错误地将霍布斯的“敌人”概念实体化了。2.和施密特相对,霍布斯从不认为国家的战争决定必须个体牺牲自我。3.涉及到敌友区分的问题,施密特强调敌人却很少触及朋友的概念,因此经常陷入敌对逻辑中。而政治对霍布斯来说,是一门可以瓦解敌人形象的艺术,并为从单向性向非友情关系的过渡,从单向性向暂时的互惠性过渡确定诸多条件。最后扎尔卡教授指出,通过对霍布斯敌人概念的考察,可以发现它与施密特敌人概念的差异,还有助于通过霍布斯来对施密特的政治概念进行预测和反驳。 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环节,扎尔卡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精彩回应。文学院吴志锋老师就施密特的毛泽东研究、福柯的政治思考转型提出问题,并和扎尔卡教授展开商榷。会上同学也踊跃提问,比如有同学提出当今阶级概念的内涵问题,并请教扎尔卡教授对本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的看法。扎尔卡教授结合“内敌”概念指出,欧洲新型恐怖主义的出现使得欧盟范围内的政治和宗教冲突进一步内在化和复杂化了。这也对欧盟的政治实施力和传统价值观念传播提出新的紧急挑战。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实践的正是不理性的战争,因为它旨在为了所谓宗教与个人的荣耀。最后,讲座由文学院赵靓博士作了总结,并再次感谢扎尔卡教授莅临本院进行此次访问和交流。 11月21日,扎尔卡教授夫妇在赵靓博士陪同下,赴景德镇进行文化考察,参观了古窑、陶瓷博物馆等著名瓷文化景点。 |